【地評線】聽·見|“快節(jié)奏”“慢生活”,如何平衡是一道新課題
你的聲音,我們愿意聽見;
你的關切,我們一同看見。
嘴上天天喊著“躺平”,實際“卷”起來比誰都拼,是不少當代青年的真實寫照。如今生活節(jié)奏快,許多人每日奔走在公司和住所兩點一線,即便是閑暇時間也難以真正停下來。一項調查數(shù)據(jù)直觀地反映出當代青年的狀態(tài):77.8%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忙,越是大城市的感受越明顯。94.4%的受訪青年坦言,忙碌的工作生活讓人精神緊繃。
從早晨出門,一天的生活就仿佛按下了加速鍵,快點起床、快點吃飯、快點趕路;下班了追個劇,正常模式看得焦急,開啟倍速才感覺節(jié)奏快一點;拿一本書卻很難靜下心來品讀,更多的是“快餐式”閱讀,看個幾分鐘的視頻就了解一本書的主要內容;就連出門旅游,也開始流行“特種兵式”……在這種快節(jié)奏的狀態(tài)下,許多人如同繃緊的弦,似乎失去了慢下來的能力,即使在業(yè)余時間也想著是不是得干點“正經事兒”來提升自己,否則就好像在虛度光陰,甚至產生負罪感。
為何青年們會陷入這樣的境地?從宏觀層面看,激烈的競爭環(huán)境、就業(yè)機會的爭奪、生活成本的攀升,都使得他們無法放松,生怕一不留神就被淘汰。甚至有個別企業(yè)存在不合理的工作安排、過高的績效要求也讓打工人無暇喘息。同時,社交媒體上營造的一些同齡人“成功”假象,翻看評論區(qū)總是能感受到人生的“參差”,也在無形之中加劇了青年的焦慮心理。有網友感慨:“松弛不了一點,感覺每天除了上班就沒有多少空閑了,有種時間不夠用的無奈?!?br>
誠然,青年們?yōu)槊篮梦磥砥床珚^斗,多“充電”提升自己,是值得肯定的,也是一個社會健康發(fā)展所需要的。不過,如果忙得沒空陪伴家人,沒空靜坐下來喝口茶,甚至沒空休養(yǎng)生息……就屬實過頭了。雖說“人生就像騎自行車,要想保持平衡,只有不斷前行”,但是在前行的路上,也莫要忘了欣賞沿途的美景。慢下來,不代表不努力,只是不那么急于求成,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去思考、成長。如果把生活當作一場馬拉松比賽,那也需要適當休息才能跑得更遠。
日前,《咬文嚼字》發(fā)布了“2024年十大流行語”,“班味”名列其中。上班后,人們表現(xiàn)出的眼神疲憊、不修邊幅等狀態(tài),即“班味”。許多打工人一邊熱烈討論“班味”,一邊分享如何消除“班味”,這無疑是一種自我調侃,也是對理想職場生態(tài)的隱隱期待。
面對這一現(xiàn)狀,社會與個人如何才能有所改變?毫無疑問,企業(yè)應當多注重員工的身心健康,合理安排工作任務,營造更加以人為本的工作環(huán)境。城市也可以通過提供更為優(yōu)質的服務資源,給予青年們積極的關懷,比如南京的“寧青驛站”“愛心暑托班”,成都的租房優(yōu)惠、“15分鐘青年社交圈”等,就是不錯的舉措。
閑暇時自我調節(jié)和放松,個人也可以“逼迫”自己主動作為。調查顯示,65.8%的受訪青年坦言要學會接受和放下一些事情,54.0%的受訪青年認為應當重視勞逸結合。具體方式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,只要自我感受舒適,張弛有度即可。
生活的精髓,或許就在于一個“度”字。學會在快節(jié)奏和慢生活之間尋找平衡,在“內卷”中保持理性,不必與他人攀比。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,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,減少不必要的焦慮。在這方面,我們不妨也學學古人的智慧。蘇軾在擔任杭州太守的時候,工作繁重,他常常在高山的亭子中辦公,工作完成后一定要小酌一杯,看看滿山風光,找個地方睡上一覺。忙中有閑,勞逸結合,才是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。
所以,從現(xiàn)在開始,讓自己偶爾慢下來,攀一座山,讀一本書,看一個展,正如一首歌中所唱:“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,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?!?br>
|